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路在何方

   2021-10-21 210
核心提示:  “双减”政策提的是“规范培训服务行为”,而不是连根拔起。培训机构今天的问题是企业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。培训机

  “双减”政策提的是“规范培训服务行为”,而不是连根拔起。培训机构今天的问题是企业、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。培训机构正在艰难转型中,如果各方面都能跳出旧模式,没准儿真能创造出学生、家长、学校和企业都满意的好未来。

  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已经一周了。度过了最初的惊慌,一切似乎没什么两样:暑期班还在正常开课,聘用境外师资的外教培训仍在继续,教育类上市企业的股票有所回升。

  然而,平静的水面下,市场正紧盯着各试点地区即将制定的实施细则——学校工作日会不会延迟到五点半放学?不合规行为能有多少过渡时间?家长不接受该如何退费?

  首先要想清楚,是彻底转变过去的商业模式,还是搞点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小动作?这本来不该是个问题,红头文件摆在那里,没有商量的余地。但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有择校和升学的压力,学科培训的钱比较好挣。就拿“好未来”来说,旗下那么多子品牌,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主做学科培训的“学而思”。其他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类似,甚至不惜通过虚假宣传贩卖焦虑,让原本不需要培优的学生也抢着报名。

  现在,要舍弃最挣钱、最熟悉的业务,对校外培训机构来说不啻于砍去左膀右臂。有的机构尝试转型,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。如果新业务撑不起整改后的利润空间,受利益驱使和习惯使然,部分机构难免会有试图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转型之举。有的机构宣称“遵守政策不留作业,但建议配合巩固练习”,还有段子说“夏令营的体育老师都是数学系高才生”。这显然不符合“双减”政策初衷,需要监管部门重点关注。

  校外培训机构过去的商业模式是一边制造焦虑,一边治疗焦虑,本身就不值得提倡。长远一点想,家长虽然舍得为学科类培训花钱,但盯着家长钱包的对手也多,诱人的“糍粑”吃起来烫嘴得很。若能挣脱恶性竞争的死海,找到消费者需要、市场又没有供给的新服务,也许又是一片蓝海。

  可是,蓝海到底在哪里?每个机构的积累、资源、特长不一样,所处地域也不一样,很难有统一答案,更加考验机构的决心和智慧。但必须提醒的是,校外培训机构切勿“病急乱投医”,尤其不能再陷入广告烧钱的畸形循环。

  近一段时间,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开展了“自救”努力,有的转战素质教育,有的看中了公务员考试,还有的一头扎进财商教育,相关广告投放有所增加。不是说不能靠广告获。

 
标签: 财经金融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